自从疫情开始以来,家庭教育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孩子与父母因为各种因素:如吃饭、学习、睡觉、玩手机等引发的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甚至大打出手,之后又后悔不已!
王妈妈说:不该打孩子的,当时太生气了,过后又后悔,心疼自己怎么这样,难受好久睡不着,一定得改。
李妈妈说:打孩子这件事真是一点好处也没有,不仅打完不解气,你还手疼,完了你还又后悔又心疼!!!
刘爸爸说:今天又因为一点小事打了儿子,此刻看着熟睡的他,心里好自责,好内疚,好心痛呀!
每个父母打完孩子没有不后悔的,可每次发脾气之后,总是想打孩子,一直自责为何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其实大家知道吗,世界上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在你身上,痛在我心里。”在这里小编真的要问问各位了,你真的心痛了吗?
案例
我有一位三年级学员的父母,这位父母来校咨询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早上不起来上学,每天都要叫很多次,还不耐烦,刷个牙洗个脸没有半小时就搞不定,有时候爸爸都会用皮鞭抽他,但还是无济于事!
这位妈妈给我说:爸爸说这孩子就该打,我之前没有整他,所以现在成这样了。
类似于这位爸爸,现在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小时候家长管教不严造成的,而且我发现有这种想法的家长还不在少数,我儿子的好多小伙伴在家都会被爸爸妈妈打。
我就在琢磨,为什么很多家长还有这样的想法呢?
因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虽然被家长打,但他们成长得也很好,自信、阳光、上进,长大后也很孝顺,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而且一些家长会这样推理:我小时候也被爸妈打,现在不是也很好吗,所以孩子就得打。
但几乎所有教育专家都说打骂暴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什么有些被打的孩子仍然成长得很顺利呢,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我阐述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这些家长只看到了“我小时候也被爸妈打,但现在也很好”,却没有看到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他们小时候被爸妈更友好地对待、尊重、接纳,他们的现在会更好,他们可以有更成功的事业,有丰富的人生,有更好的脾气。
最直观的证据就是,他们现在打孩子,就说明他们还没有“很好”;如果他们“很好”了,他们一定不会打孩子。
我可以举我自己的例子,来给大家剖析一下。
我小时候特淘气,老闯祸、惹我妈生气,所以我妈打我很严重。
上学后我知道努力学习,爸妈也支持我上学,最后考上了兰州大学的研究生,虽然不是很牛,但还不错。
所以我爸妈挺自豪,而且村里人也觉得如果没有我妈对我的严格管教,我肯定成不了这样,可能就废了。
但是我现在清楚地知道我身上有很多明显的短板:
我不够果敢,做事瞻前顾后;我特别胆小,当和别人的观点有冲突时我不敢大声地表达;以前工作的时候,面对领导的责问,我脑子会卡壳,都转不过来,不知道如何回应,等等。
这些缺点都特别明显,对我职场的发展影响很大。
所以我现在觉得,如果我小的时候能够被更温柔地对待,被给予更多的接纳,很可能要比现在好得多。
但是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可能性,大家只会看到:小巍小时候被打得那么严重,所以才成了我们村的第一个研究生。
当然我不是在抱怨我爸妈,因为他们已经给我了他们能给的最好的教育,只不过当时他们的认知不够而已。
我只是想通过回顾我自己的经历说明,当你觉得“我小时候也被我妈打,但我现在也很好”时,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你妈不打你,更友好地对待你,你当前的世界可以更开阔。
第二,这些被打的孩子成长得顺利,并不是因为家长打得对、打得好,而是因为孩子本身潜力巨大,他们天生具足,所以成长得好。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孩子本身的潜力有10分,被家长打完后,还有8分,这8分潜力呈现出来,也足以让孩子顺利成长。
可是我们一般看不到孩子有10分的潜力,因为潜力这东西是不能被直观看到的,我们只能看到具体的东西,比如孩子被打,比如孩子长大后成家立业。
所以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孩子后面好的表现是因为前面被打。
那么孩子到底能打吗?
关于“到底该不该打孩子”,可谓育儿领域的经典问题,有人说不打不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又有人说孩子不能打,把“胆儿”打破了可怎么办?
其实,对于这类问题,科学家专门做过研究,结果显示:对孩子使用暴力,会影响宝宝的认知发展。也就是说孩子会越打越傻,那你还敢打吗?
孩子越“打”越“傻”
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越多,健康风险就越大。
一些父母觉得,孩子不打就记不住教训,明明就是犯错误了,难道不应该教育教育吗?当家长一抬手,孩子就会下意识的眨眼睛,抬手,向后躲,于是有的家长就会暗自庆幸自己对娃的管教很有用。却不知道,宝宝已经处于一种未知的恐惧当中了。虽然,孩子已经知道了犯错误会被打,但你是否知道这种未知的恐惧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A、“打”会使孩子“变傻”
《深井效应》的作者,也是斯坦福的儿科医生哈里斯发现:儿童在童年的不良经历,会产生注意力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症等负面影响。
在哈里斯的问卷中,孩子们的童年不良经历得分在4分以上的人,出现学习及行为问题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0倍以上。这是由于孩子因为害怕挨打导致皮质酮的过渡分泌,然后就会影响到前额皮质,让孩子难以控制冲动,作出出格的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大脑中的蓝斑核,这是控制人类攻击性行为的部分。
B、“打”会使孩子“爱生病”
孩子害怕挨打的这种躲闪表现,正是在启动TA的应激反应系统,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如果宝宝一天之中反复的启动这个系统,会直接导致应激系统的失调,皮质醇分泌紊乱。当皮质醇分泌过量后,就会破坏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等重要的组织;甚至会引起细胞变异,引发癌症。
也就是说,孩子经常挨打,就会下意识的害怕,害怕的心理状态就会引起TA身体的变化,导致免疫力低下,进而生病。
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有位邻居家的儿子从初一开始,就开始莫名其妙的发烧,一米八几的大个,整天病恹恹的。邻居带娃看遍了全省所有的中医院、西医院,都查不出来原因。
为此,不得不休学带娃去上海、北京的各大医院看病,折腾了有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有位从美国回来的专家给了个定论,说孩子的病就是免疫力低下导致,本身的器官没有任何问题,回家好好养着吧。
虽然没有危及生命,但邻居不得不专职在家照顾孩子。即使是精心的照顾,一旦遇到流感或者天气不好,她娃依然会第一个中标。
闲聊起来,她不经意间透露出儿子小的时候,因为做生意比较忙,顾不上管教孩子。只要不听话就是一顿揍,吃饭也基本全是在饭店解决。本想奋斗几年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谁知道娃的身体却垮了。
“打”是一种恶性循环
《年糕妈妈轻松育儿百科》中提到:打孩子除了能我们出一口气,其他一点好处也没有。
孩子不听话,确实让人很生气,但在生气状态下做出的决定,通常都是错误的。一顿胖揍真的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大家内心都很清楚,这其实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长远来看,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我们通过分析产生的原因来进一步解决问题。
“打”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孩子犯错误—大人生气—想要制服熊孩子—最直接有效立竿见影的方式就是一顿揍。当家长发现把这种揍娃的方式已经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后,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就会变成一种习惯。甚至会发展为只要宝宝不听话,就想伸手打他。
所以说,“打”的问题是出现在家长的身上,而不是宝宝。孩子是在顺应着自己特定的年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叛逆”,这是因为宝宝在成长,TA在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想要的行为。作为家长的我们一下子接受不了孩子的改变,想让孩子变成自己“心目中的乖宝宝”,同样也是因为言语管教的无力感,而动手伤人。
育儿先育己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的作者指出:孩子也是一个人,父母打孩子多半是因为无法说服孩子。
首先,当和孩子有冲突的时候,可以选择暂时地离开是非之地,给彼此一个喘息的空间。心中默念“亲生的”,然后默默的走开。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之后,再来考虑宝宝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用“打”来解决。
其次,当宝宝有需求时,要及时回复。如果追究揍孩子的根本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回复孩子的要求。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要及时满足,但最起码需要做到及时回复。也许是因为家长的疏忽,没有给予孩子及时的关心,而造成的不好的结果。
再次,让孩子承受“自然惩罚”的结果。也就是说,娃不好好吃饭,不要生气硬逼着TA吃。道理讲清楚了,不吃就只能等到下一顿再吃。经历挨饿的滋味,就是娃应该承受的自然惩罚,而不是被家长揍一顿的人为惩罚。
最后,制定家庭规则。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方法,能做到的家庭却少之又少,规则并不是只定给孩子一个人。
家庭规则一旦制定好,就需要全员遵守。比如规定吃饭不能看电视,看手机,父母也需要把“视之为命”的手机束之高阁。大家都在遵守,孩子也会慢慢养成好习惯。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起航培训网看到的,谢谢!
注意:起航培训网只是架起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的一道桥梁,帮助培训机构找学员,帮助学员找培训机构的平台,不产生金钱交易,如果你有资金往来,请及时通过电话与对方联系,调查清楚,确认无误在选择,否则造成你的损失,由自己承担,本平台概不负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