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起航培训网!
亳州
切换分站
QQ:1879460140
课程分类
    朱永新:世界顶级好教育,九大定律总有一个适合你!
    2022-11-26发布, 次浏览 收藏 置顶 举报
朱永新:世界顶级好教育,九大定律总有一个适合你!
  • 区域:
  • 上课班制:随到随学
  • 课程类型:普通课程
  • 网报价格:电询    课程原价:电询
  • 咨询热线:13526641985
  • 课程详情
  • 机构简介
  • 地图信息
  • 网上报名



教育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世界上最顶级的9大教育法则

有句话说得好: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你只有一次机会。

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使孩子在成长里少走弯路。


对此,李锋教育老师从网络中搜集了以下9种世界最顶级的教育法则,也许能让你找到教育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朱永新:好的教育,就这九大定律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1

教育定律之一:态度决定一切


米卢神话虽然破灭了,但他给中国足球带来的理念不应该随之而去。在中国足球队员的帽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在预选赛上,中国队靠它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势,终于冲出了亚洲。在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似乎把这个理念无偿地送给了韩国,在韩国队一往无前的时候,自己却大败而归。


其实,态度决定一切,不仅是体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


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以下这样几个维度。


一是对待未来的态度。一个人能否乐观地面向未来,能否用激情和诗意去追寻人生理想,能否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把所有的行为纳入自己的目标轨道,锲而不舍地向理想迈进,是是否具有积极的未来态度的体现。


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三是对待社会的态度。一个人能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地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有没有公正、正义感,是不是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态度的体现。


四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能否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我,能否在信息化与国际化的浪潮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抓住各种机遇,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体现。


五是对待他人的态度。一个人能否与他人和谐地相处,能否具有优良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否受到同事与朋友的尊重和爱戴,能否主动帮助别人,理解别人,是是否具有积极的交往态度的体现。


六是对待自己的态度。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否拥有自信,能否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否把握各种机会锻炼自我,是是否具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体现。

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育定律之二:说你行你就行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一“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地(当然也是适时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要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当然,这个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的。如果你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行;如果你能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如果你能毫不计较别人说你不行:你肯定会变得很行。让我们看看坂本保之介的故事。

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先生在《提高记忆力的奥秘》一书中说过一段令人回味的话:“对于来我们研究所请教的人,我首先让他懂得自信心的重要性,要‘相信一定能记住’这样一种自信。说来也怪,一旦来访者确实认识到这一点时,好像就在这一瞬间,他们的记忆力一下就提高了很多。”

其实,自信心不仅是提高记忆力的诀窍,也是成才的先导。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几乎每个成功者都具有自信心这个最重要的法宝;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畏首畏尾,多愁善感,无所追求,从而失却成功的希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真正的天才的白痴都是很少的,只占1%左右,我们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在智力上的差异是不大的。只要不是白痴,我们每个人的成功概率几乎是相同的,只要选准目标,奋力拼搏,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明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树立自信心呢?

请记住:你能行,我能行!

3

教育定律之三:体罚近乎无能


在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优良行为,克服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分赞许、表扬、嘉奖等;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分批评、体罚、劝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

体罚行否?答曰:不行。我认为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情绪不好时的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如有的人就说:“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便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惩罚。也有一些国家甚至允许学校运用体罚。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体罚是不能应用于教育的。

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学生的心灵。俄国教育家皮罗果夫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抽打,是为激发人的羞愧感而采用的一种过于粗暴的强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娇嫩的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会立即枯萎。抽打会使人产生恐惧,这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恐惧并不能起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它只能掩盖内心的邪恶。抽打只能改造那些精神脆弱的,用甚至不那么危险的方法也可以改造过来的人。”

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的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也有精彩的论述:“鞭打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壁掩复,以遂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趋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学生模仿暴力。当他成年以后,或者当他们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他们会毫无犹豫地抱拳相向。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心与心面对,心与心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皮肉之苦,只能是饮鸩止渴,所以,“体罚近乎无能”,这大概也是教育的基本定律了。


4

教育定律之四:读书改变人生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

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出现,读书人的阅读视野渐渐狭窄化了。现在的应试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兑了学生读书的空间,学校中无书可读的现象远未销声匿迹,学生无暇读书、不想读书的情形也不少见。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不再有也不再读其他书。这就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黯淡。这是令人痛心、发人深省的。”读书改变人生”,我想以最近读到的一位普通作者——黑龙江青年阿穆尔的一篇文章来与大家一起领略、品味这个定律的意义和价值。他这样写道:

我在少年时期读了一本苏联小说《明天到海洋去》。这本小说叙述的是一所中学的学生假期到黑海上航行的故事。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幻想着有朝一日到远方,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漫游。长大后,我特别钟情于旅游,游览过不少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是《明天到海洋去》点燃了我投入大自然怀抱的热情和激情。

后来,我做过汽车搬运工、更夫,烧过锅炉,卖过烧饼,还当过编辑、秘书、代课教师,进过机关工作;我在乌苏里江边承包过土地,在俄罗斯当过倒爷,在北京做过小报记者。现在,我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为此感到骄傲:是书给我提供了生活基础,它是我的衣食父母。1996年,我在北大荒承包土地时,白天干活,晚上点起蜡烛,读随身带着的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2000年,我在北京漂泊时,一边忙着记者工作,一边忙里偷闲读《李普曼传》……书能改变人的一生,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学无止境,行者无疆。书陪伴着阿穆尔成长,也祈愿它能一生伴于你我左右!


5

教育定律之五:课堂属于学生


构筑课堂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增知长识,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

有人说,难道课堂就不属于教师?问得好!但它的“潜台词”(“课堂属于教师”,“师为主,生为客”)及其所蕴含的观点或许就是课堂没能“回归”主体(学生)的根本障碍所在。

表面上看,“课堂属于教师”没有什么错。但一旦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学生,课堂和教师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清醒地发现,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

作为“中介”的教师是不具备主人资格的,是不应该获得“归属”权利的。那么他的角色应怎样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为人(学生)更好地生存,那么,把教师定位于“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协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适的。鉴于此,人们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为深得教育“三昧”。

课堂属于学生。既然如此,他就不应该有下人的拘谨、奴仆的胆怯、童媳的压抑。他应该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轻松的氛围,他应该享受汩汩而来、欲罢不能的诗意和幸福。而现实中,我们的许多课堂如战场,强调的是严明纪律,要求的是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曾把某些教师比做“教育警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学生的眼里竟变成“教育的魔头”。有他们的存在,课堂就不是学生的”家”,纵使是”家”,也是一个冰窖般让学生畏而远之的”家”。于是,他们只能成为”一个不回家的人”。

课堂属于学生。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技能的操练场,是学生未来人生阅历的实习地。所以,在课堂里,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到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为他们营造必要的交际场,让他们学会交往,甚至学会“理论”,学会争吵。真正的课堂还要让学生拥有多种生活的体验、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让学生拥有解开疙瘩、战胜挫折的经历,体尝”苦乐年华”的滋味。

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而上述课堂却剥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又哪里能实现还课堂于学生的教育追求?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课堂非但不属于学生,而且也不属于人类。所以,“课堂属于学生”要义之一就是“课堂属于每一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


6

教育定律之六:性格主宰命运


在我的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历程中,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个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创造、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主题,也是永久的教育话题,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性格,而创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却严重地缺失。对中小学师生的大量调查表明,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创造性性格。我在长期的思考中发现,创造性性格类型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那就是勤奋努力、科学安排时间、虚心进取、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怀疑精神、个体独立以及对错误容忍、观点灵活并且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否重要,当然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的事。张教授有着独立的性格特征,他集“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傻气“于一身。在这种性格影响下,他19岁时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或两卷,经过七个月,读完这部294卷的大书,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他不畏艰难,不避寒暑,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将这部3****9卷的大书读完,而且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1946年,张教授任教的兰州大学买到明刻本《皇朝经世文编》,504卷,收录424家的政治论文3145篇。这就是顽强的性格的力量和顽强性格的魅力。

所以说性格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们每个人也应该重视自己性格的设计与养成。在这方面,不妨学学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十多岁时就给自己制定过“性格修养计划”,立志使自己成为一名扬善惩恶的文学家。他在晚年回忆人生历程时,每每提到自己年轻时代的这一性格修养计划,说它在一生中经常起到提醒、督促、推进自己从事创作的作用。

21世纪是新的世纪,是充满生机的世纪,更是中国人创新的世纪。愿我的这一“定律”,能唤醒充满灵性的个体,使之拥有更美的性格,打造绝美的命运。


7

教育定律之七:特色就是卓越


特色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不同寻常,或者说它的本质属性是差异。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在“差异性发展”方面做得还非常不够我曾经到过辖区范围内一所省重点中学搞调研,校长汇报工作一套又一套,我提问:“你认为你们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什么?”他想了半天,最后说是优异的教学质量和在同类学校中一流的升学率。质量当然是学校的生命线,升学率也很重要,但我以为,重点中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应该再“聚焦”于这些方面,它们是“等式”两边的相同量,可以同时“划掉”。

当然不能去怪罪这位校长和其他校长,因为他所置身的大背景就是不利于甚至有碍于特色形成和发展的背景。确实,在我们的教育现实中,还存在着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张“魔床”,所有的学生、教师、校长和学校都必须与”魔床”的长度保持一致,短则补之,长则截之。有如此统一的”模子”或范式去规定,去制约,你还能期望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可喜局面吗?有人说:“上帝造人本来不一样,可是现行的教育却与上帝对着干。”

呼唤特色,追求特色,铸造特色,应该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之一;没有特色的教育就像千篇一律的文章,像千人一面的群体,是没有美和卓越可言的。

当然,特色或个性与共性不是“不共戴天”的。特色或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那所重点中学,如果没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升学率这两点共性作为基石和保证,那么,你即便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即便在科技发明、艺术表现等方面出了一批苗子,我们也很难说你就是我们理想和期待中的好学校,你的办学业绩就是卓而不群的。问题是,你不能满足和停留在这两点上,而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豁达的胸襟去发现、包容和造就有差异的学生、有风格的教师、有特色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是基础,特色是超越。谁能在基础层面上裹足不前,谁又能不在超越突破中铸造辉煌?

特色能助你提升品质,追求卓越。你或许在埋怨生源不好,教师平平,学校落后,在曾经令你怦然心动的“特色”面前徘徊,在曾经让你翘首期盼的“卓越”门外嗟叹,我要告诉你:“朋友,何必为特色而发愁?”

我愿以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收笔,并与你一起思考、共勉。

日本一家大公司招聘人才,贴出启事:“本公司只招留级生。”应聘者纷至沓来。经过面试,智商低的不要,不勤奋的不要,因为专注、痴迷于创造发明而耽搁了课程一类的“怪人”却“多多益善”。


8

教育定律之八:理想创造辉煌


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曾把理想、志向、抱负等比做航标、路灯、方向牌,说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迷茫一片的,没有志向的人生是消极颓废的,没有抱负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

一旦说到理想、梦想这一类话题,我都无一例外想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英国内阁教育大臣、盲人戴维的故事。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戴维在题为《未来的我是——》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后当一名英国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长大后,戴维梦想成真,当上了英国内阁教育大臣。他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理想创造辉煌。你有怎样的理想,往往就决定着你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得怎样的成绩。没有理想,你人生的“记分册”上将永远是零或者是一片空白。一个有大成的人绝不可能“瞎猫碰着死老鼠”——没有一点儿理想,却“蒙”来了成功、成就甚至是辉煌。这是毫无疑问的。


戴维幼年的理想在不少人看来与白日做梦无异,但他却梦想成真。我们不难想像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甚至是偏见歧视。没有他的进取不息,奋斗不止,没有他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勇,一句话,没有他后天的努力,他就可能永远在黑暗的世界中做一个混混沌沌的盲人,甚至也闹出“盲人摸象”之类的现代笑话。后天的努力怎么形容和比喻都不过分,但在承认和赞美“努力”之“化腐朽为神奇”的功用的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努力”的动力源自何处,起于哪里。


答案是理想。


我所讲的理想是能创造辉煌的理想,还必须是“心存高远”的理想,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想,是“少年壮志当拿云”的理想!



9

教育定律之九:爱心产生奇迹


****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你的学生中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己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生和俊才。李镇西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们体会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


你的学校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不灭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国际化的现代中国人”。我曾经到过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教育考察,一方面为他们的贫困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和他们创造的非凡成绩叹为观止。“匹夫不可夺”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和辉煌。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分。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起航培训网看到的,谢谢!

注意:起航培训网只是架起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的一道桥梁,帮助培训机构找学员,帮助学员找培训机构的平台,不产生金钱交易,如果你有资金往来,请及时通过电话与对方联系,调查清楚,确认无误在选择,否则造成你的损失,由自己承担,本平台概不负责,谢谢!

李锋教育集团由国内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李锋老师2005年创办,下设李锋教育集团河南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心。

十年风雨,十年耕耘,李锋教育一直秉承着“厚德精诚力行博爱”的企业理念,致力于研究如何帮助8--18周岁青少年矫正网瘾、早恋、叛逆、自卑自闭、奢侈消费、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亲情冷漠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系统、实用的特色教育之路,先后帮助了3000多名青少年改正了不良习惯,走出了思想误区,脱离了心理阴影,成为真正的“阳光少年”,同时也挽救了近万个破碎家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应时代的呼唤,资深青少年教育专家李锋先生以“挽救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了困惑孩子教育的事业洪流中去。站在素质教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依托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理念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深化改革特色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增设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等,进一步为广大家长朋友们解决青少年教育及家庭教育困惑。

李锋教育河南基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市区,坐落于郑州新密市。学校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400平方米食堂及大型室内外活动场所,校舍可容纳学生300余人。设有心理咨询室、家庭教育指导室、亲子沟通室、多媒体教室、心理测量室、感统认知室、音乐放松室、心理图书、情绪宣泄室、团体活动室、美术兴趣班、音乐兴趣班、娱乐活动室、文化课一对一补习室、运动操场等。

根据青少年各类叛逆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实际矫正需求,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切实保证学生在校的各种行为不脱离老师视线。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从点滴细微处关心和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随时和学生交流、谈心。

目前,我校为加强个性化少年的教育质量,摒弃了同行业中那些药物治疗、电击疗法、野蛮训练、打骂体罚等恶劣行为,打破了军事化管理代替常规教学的教育理念,取众家所长,避同行业之短,采取真正的少年军校教育式特色,坚持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化,用爱心为孩子铸就一个健康的心理,用行动为孩子重塑一个美好的未来。

办学以来,先后有2000多名青少年改正了不良习惯,走出了思想误区,脱离了心理阴影,成为真正的“阳光少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国荣誉示范单位”“河南特殊教育贡献奖”“青少年成长教育示范基地”等。湖南卫视、南京卫视、山西卫视、河南卫视、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民生频道、郑州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教育模式争相报道。

机构档案

    未上传身份证认证 未上传身份证认证

    未上传办学许可认证 未上传办学许可认证

© 起航培训网 粤ICP备16022947号-1